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46155|回复: 3

伊斯兰论理学 第二十四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14 22: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清真绿茶 于 2017-10-29 12:02 编辑

微信图片_20171005094626.jpg

解读《光辉的射线》第十八章
穆罕默德·哈比卜·尔里米

   
本章论述了三个问题:
①对主观本质的自我反映具有的多样性,该怎样解读?
②对客观事物通过自身时承受的必然性,以这种反映的作用又怎样上升运动?
③客观事物消失在主观本质中存在无止境的反映运动。
(一)美和爱美的观念的识见即是认知的光明
如果一个人在认知上有了光明,他就知道美,知道爱美的这种认知的光亮,一个主观本质当通过了各人自我具有的德行形成的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差异,又把各自差异的形态展示为对同一个客观现象的认知和识见、结论的不同。(即见解、见识——整理注)。
正确识见是从客观事物的精神实体,从正确的主观概念形成的主观概念,并从其真实的余光得到了正确结论的光明,同时在各种人的见识不同,他的认知概念的差异性上各自都得到了不同识见。一切事物的时间规律是瞬时而过,展现在眼前的只是瞬间即逝。所以以感官捕捉客观现象的能力不同,展示出的对客观现象的认知也不相同。认知一个主观本质所反映出各自差异的本质形态,对于同一个客观事物会有多种的说法和传述,对客观事物真正的精神本质,真正实际的真相的认知上,只有在自在的本质和眼见为实的,或是内在主观判断的精神实体都正确的人上,才能获得正确的判断和认知,而一般人都是通过各人自己的认知方式反映,所以产生了有差别的识见。
精练而能承受差异的反映且具有正确判断的就称为“光明”,光明识见增加本质的美(对事物的合理性、科学性、真实性的认知)的反映的成分就增加。那么他的认识就更接近于真理,更接近于事物的真相。具体爱的观念就在客观事物上、认知的“美”上爱和喜了,美的反射也就随之增加了。
只要爱的观念愈加浓厚,更加完美,他的美就反映出更加的俊美,更加的完美,本质的美显露无余。但是主观本质从客观现象的判断上就会分离,所以同样的事实就可以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判断。当这种分离的认识无限加深、增加,直到极点的认识,那么他就接近于事物的真相。这种疏远是潜在人类“爱”的绝对观念之中,这种疏远就是不理解,不了解,甚至发生误解,跟他的本质的现象发生了差异的时候而产生。客体的“二弓”(即两面性)就是从一个方面就可以判断结论另外的一方面,从一边的美反映出另一边的美,在美的反映过程中,他喜爱美的程度就跟着增加。因此,沉浸在一个判断结论的“一之弓”中,主观的美就被识见反映出来。美的显现决定于“受爱”的程度,所以在中国文化里面有一句话,“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只要他觉得美,她本质很美,也觉得非常美;她本质上不美,他也可以认为是非常美,凡是他所喜爱的,就显现了美。因此,中国文化里才有这句话,就是那怕她长得不美,但是他心里喜爱她了,他就觉得她是美的。因此,在反映的差异上就会无限加深,无限的增多,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反映。
因为事物都是具有“二弓”(两面性)的存在,对其进行全面的“完全”反映,“尊崇”事物的真相的反映多了,他才可能认识事实的真相。相反对客观事物另一面的反映上,他的缺陷、卑贱也就增多了,一些负面的东西就增加了,同一事物的区分性差异也随之加大。在“爱”的绝对观念之中主观与本质可以是分离的,爱的程度和憎恶的程度就从两个极限上发生,当疏远了两面性中的一面,就是只看到一面,而不能看到事物的另一面,那么他就认为他所见到的一面是真理,是正确的,那么他在认知上就因为只看到事物的一面,只决定一面,只判断一面而疏忽了另外的一面,而产生局限性、差异性,那么他的认识就和过多的差异区分也就疏远分离了。认为物体都有两面性,只见一面不见另一面,片面的认知对客观事物只表述在“一弓”之中,同一体的二弓之一弓,那么他的共识就不可能形成。共识就是对一件事物得到同样的看法和结论,当人们在客观事物的认知上得到“识见同一体”(共识)时才能区分规律,才能在识见之境中全部除去各自概念中形成的假的部分,虚妄的部分,错误的部分,以及错误的判断所形成的一些规律性,他才能够真正客观正确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只有在客观事物的真实观念形成已经存在于主观认知的知性观念中时,事物的“自在本质”被正确认知的承受的必然性开始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存在”。随着对本质的完美性的承受是无始之主直接前定的,一个人对一个事物的认知的增减差异与实物的本质漠不相关,都是真主在前定中给他所赋予的天性中形成的,有的人很聪明,有的人很愚笨,有的人能够接受新鲜事物,有的人却因循守旧,有的人客观,有的人武断,这些都和他先天所领受的,所被禀赋的本质直接相关。因此,世俗的物质世界中用笔所描述的许多概念都被表述展现出来。礼俗世界中理论性是在论理观念描述本质存在的完美性、反映事物的承受性,他跟人的承受性也相关,根据条件的不同,他可以完美的全部的认知,他也可以失去全部的认知,甚至根本不能够认识,他的完美性也就不存在了。
人类个体对“完美”的展现世界有条件的各种本质概念(正确反映认识认知事物的真相,除了人的天资即他原来所具有的聪明程度,理解程度,他的认知水平,感知水平等方面的正确性之外,他还要能够经过正确的概念判断,他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属性的反映都是具有特定的条件的。因精神实体的空幻使精神尊贵的判断倾向主观本质的完全完美性的展现,和人类个体各不相同的承受性、不同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必然性的思维输入和思维的输出就是承受性,就是他先入为主的思维的输入和其他的思维、判断、概念和认知所输出的概念和结论,就是人类个体的承受性。
因此,主观本质的真实就会发生差异。主观本质的真实即“主观本质的光明”,就是能够分辨是非,分辨真伪,分辨客观事物的能力,它是与度量客观事物的能力对必然性的承受能力有关的。思维的衍射(泛化,就是从一件事物能够判断另外一件事物的真假)是以权衡客观事物的接受能力,思维的衍射来显示光明,就是根据逻辑程序的思维认知识见的接受能力来权衡的。接受一种模式的思维概念,光明显现和思维的发生都根据客观的事物的必然性,承受能力来决定是正确真实反映客观还是失明者,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他就不至于是瞎子。论述存在要合乎事实,因为只有他论述正确,判断正确,他说出的话才会正确。没有充分全面的表达是归宿于主观本质,仍是不明确的。就是不符合于真理,不符合于事实的本质。“衍射的光明只依附于主观本质”,思维衍射只有输入,承受性是从主观本质的一边输出,它往往跟别人灌输给他的观念和他形成的认知判断有关,所以他接受的东西是正确的,概念是正确的,他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么他输出的判断结论也必然是正确的。相反,如果他接受的概念判断、认知,或者被人灌输给他的概念判断和认知不明确、不全面,那么他必然输出失明迷误。
主观本质的意识,把自我否定反映在客观事物的直观之中,以自我之外和外在美的余光把光照反映在客观事物的识见中而见到了完全、完美,并得到享有享受时,识见才得到完全、全面。再次把具有差异的识见反映在客观事物的洞察直观的真实反映(验证)时,才见到比起初更正确光亮明媚的光,就是得到更正确的判断。以此推理才能从不明确到明确,从片面到全面,享受到真知卓见的真实。反映的客观事物在直观中时,意识之境界中才有光照。接受必然性的光照的概念,见到外在美的光照概念,不断增加的承受性,直到得到真主所意欲得到的真知。饮含盐的古泉水饮的越多渴得越厉害,对客体意识认知感知的真理越多,寻求也更加频繁。认知全部事物,只有以先天领受的本俱的主观本质,非人力能达到认知。古泉有尽头寻求无止境。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有个故事,孔子有个学生,叫颜回,孔子非常喜欢他,非常信任他。孔子在游说的时候,生活很艰难,他吃的是蔬菜,杂粮。有一次,有人给他送了一点米。孔子很高兴,他就叫他的学生颜回去给他煮饭,他就躺下休息,当他睡醒的时候,他发现颜回把一团饭塞到口里了。孔子心里很不高兴,心想,这么忠诚的一个学生,竟然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在吃饭的时候,他就忍不住问他的学生,我怎么刚才看见你把一团饭塞到嘴里了呢?颜回回答说:这团饭我不小心掉在了地上,我不能让我的老师吃掉在地上的脏饭,所以我就把它吃了。孔子就想:“看来眼见也不一定为实,眼见的东西不经过验证,往往也会发生错误”。
万事万物的主观本质的存在作为客体的寻求真理,是没有尽头的,寻求可以直到不可认知的尽头,直到先天领受的止境,所以,人的领受有止境,但是认知没有止境。知道了事物不能算是意识了事物,他只是知道了事物的一个阶段的相对真理。随着不断的寻求,他原来的认知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谬误,他原来没有认识到的事物,可能会有新的探讨,新的意识,新的感知,他就不能以原来的认知认为是真理的去判断某件事情,就说没有这样的意识,没有这样的存在,就根本不能认知这个真理,即:“无此意识”。当人们在物质生活中,所见所触都是物质的时候,他就具有物质的特性的意识,物质规律的意识。但是他的精神的规律,对非物质的规律,往往没有这种认识。因此,寻求真理之人要通过许多环节栈道,他才能显现出对真理的认识。而不显现的真理,寻求者就无内在的意识也就得不到这种信息和反映,所以通过这种意识的“中介”而推论得到那种意识观念。客体不显露,直观在无中介时,要感知那种主观本质往往是不可能的。比如,圣人就是中介,要是没有万万圣者,没有我们的圣人穆罕默德,那么人们认识伊斯兰的真理就是不可能的;没有古兰经的存在,他要认识真主的属性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中介的存在,使人们在认识上揭开了幔帐。
在现时物质世界中,一切都离不开物质,物体和人的欲望就成了幔帐,由于这些幔帐的遮蔽,使人们只见现象不见本质,只见物质规律、特性而不见精神的特性和规律,只见河流而不知源头,这样,他在认识上就形成了片面性的、差异性的、错误性的认识。没有认知“非物质”的中介,以推论是不能认知的。对有形有象的能通过直观感知来认识,对无形无象的只能通过道理推论来认知。这种道理的认识,无论是推理也好,或者是其他推论也好,此时意识中必须要有一个中介,这个中介就是“踪迹”,就是显迹。非物质的规律显现,是以感应奇迹反常而成为证据。
任何时候渴望之人、寻求之人从“古泉”上得不到饱和的幻影,更见不得非物质的真境。人类要见到非物质的规律和真境,就直到他渴望之眼返回于古泉,超越物欲的幔帐,他才可能见到非物质,才可能见到精神性的东西,见到这条河的源头。不认识非物质的规律,不认识精神性的规律,那么你即使爱恋到陶醉也永远达不到饱和的幻影。在化育众世界的真主御前,只有把自身作为奴仆之人,在认知感知上才有了区别和领先。爱恋圣道、喜主爱圣的人才可能饮下求知欲望的仙酒,一直达到沉醉,达到尽限。否则,不超越物质世界,看到非物质,看到精神世界,他往往是自我的陶醉,他追求到底也没有最后的结果,即使爱恋的仙酒多到无尽,他也达不到饱和的幻影和望想。
自我与调养化育的真主之间的中介是思维上存在完美(تمام),和思维从物质超越精神实质的贯穿,倾身为奴,乞求和承受必然性(两种前定),把思维(驯服于真主,满意于真主,感赞真主)参悟出的一切事物放在自己的前边。在没有自我承受必然性之人上乞求是无反应的,所以很多人祈求这个,祈求那个,但是他并没有参悟。要把一些事物放在自己的前面,就是把真主的前定放在前面,所有的祈求都是一个因由,一个赛百步,一个形成的条件,因此,所有的事情,都不能超越前定。所以任何人的必然性和承受性没有到这个程度,那么他祈求的事情并不会得到真主的准承,也就没有任何的反映。主观本质和思维中要有“参透性”(就是一个人超凡脱俗,超脱于凡人俗夫的认识,超越物我私我,超越物欲的幔帐和阻碍)。
真主应答的钥匙乃是为奴之人的“奴性”,如大贤艾布•白克尔的两个奴仆(不眠之奴,顺从之奴),如奥斯曼大贤的烫伤头之奴。大贤艾布•白克尔曾经买到一个奴隶,他发现这个奴隶整夜不睡觉,他就感到很惊奇,他就问这个奴隶,你为什么不睡觉。这个奴隶说,因为我想到了火狱的害怕、惊恐,所以我失眠了。我又望想到天堂的美好,所以我睡不着觉。结果艾布•白克尔就说,你自由了,就把他释放了。他就又重新到市场上去买一个奴隶,这就碰到了一个顺从的奴隶,他就问他,你叫什么名字,那个奴隶说,你叫我什么名字,我就叫什么名字。他又问,你吃什么,他说你给我吃什么,我就吃什么。又问他说,你能做什么,他说,你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艾布•白克尔就想,哎呀,我顺从真主还不如你啊,你的顺从的确胜于我。他就把他买下释放了,这个奴隶很感动,他就加入了伊斯兰教,成了一个穆斯林。
大贤奥斯曼也曾经在市场上买过一个奴隶,称为烫伤了头皮的奴隶,这个奴隶是个女奴,专门给他煎饼。有一次,这个女奴煎好了一个饼子,抬着大锅从楼上往下走,奥斯曼从楼下往上走,由于互相没有看见,这个很热锅底就把奥斯曼的头给烫伤了。奥斯曼从楼梯上滚下,疼的在地上打滚。这个女奴吓坏了,不知道该说什么,等到奥斯曼疼痛过后,他就给奴隶说,感谢真主,你自由了。这个奴隶就很惊奇,她说,主人啊,我烫伤了你的头,怎么我还倒自由了呢?他说每件事情都是来自于真主,这件事情要是没有真主的前定,绝对不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情也是真主创造的。那既然出现这件事情,那必定有一个奥妙的结局,所以他就释放了这个奴隶。这个奴隶很感动,她就念了清真言,加入了伊斯兰,变成了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像这两位大贤的认知,就符合伊斯兰论理学上的那个论述。
(二)思维参悟和存在的反映
为奴仆的“乞求性”和承受性是多祈求的,在每件事情上他都是反复的祈求,但是给他,他也满意,不给他,他也满意,他是知足常乐的。主体的反映是思维和存在的钥匙,纯粹了的思维观念的钥匙就是“开端”,只有有了多祈求,但是应答不应答,他都满意,这就是对于存在的认识的一把钥匙。纯粹的思维观念和承受之人的承受能力是来自“无始”真主赐给的观念,通过这种思维开拓了“自我反映”的大门,通过自我自在的本质观念形态和能承受必然性(一切前定)而有了“开放性”,有了神性的(الهية)主观的全部概念,就是真主是叫有就有的主,为所欲为的主,意所欲为的主。在思维上有这样的高度,他就被解放了,对物质的认识他就反映了精神实质的真相。因此,从思维到存在有了能从本质精神上开放性存在而正确反映出“精神实质的真相”。所以有了这个概念,就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前定,自我反映的大门是通过自我存在的光亮来反映,但是它的必然性是前定,只要认识了这一点,那就对这个问题有了认识。
一切被造的人类缺少:
①本质存在上的“无求”,因为人类都是有求的,从生下来到死亡甚至死亡之后他还需要别人的送葬,因此他都是有求的。
②纯粹思维观念上的无求,他在理性上驯服于真主上没有要求,他自己在思维观念上所思维的一切,他都认为是存在的,认为是正确的。主观本质的存在与他所认识的需求的存在不相符合的时候,他仍然不需接受存在的“承受必然性”,而有了主观本质先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他主观的认识超过于客观的事情,通过逻辑推理的“思维”和“被思维”的两种观念,他否定了承受性是前定的确定性的反映,就是万事人都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认为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所形成,自己所成就的。其实这种思维的判定是跟随着自我意识做到了意识不承受必然性的影响。承受性来自人的本质,观念形态的必然性,一个人的意向不能影响承受性。
“意识形态”只是把事物定在了各人规定、特定的概念的承受性上,承受性通过意识的作用不会变换,主观意识间有互相影响。人类的反映的规律是通过承受性的统一观念转化成外表的表象,当外表的表现和内部的实质真相完全一致的时候,他才是正确的反映了客观的规律。接受外在的本质的反映,事物实体内在的反映规律,是反映自在的本质主观意识对其无影响(只是反应是否失真)。人类以差异的承受性接受事物存在的现象世界是差别性事物存在判定的反映,往往就会出现有屏障、有幔帐。好的意愿,善良的意愿,在识见上是好的,但“现象反映”上往往可以做出相反客观规律,甚至相反自己的目的的事情。有人说好心没有好报,反映的东西是好的,但做出来以后的结果是不好的。
对主观本质的反映的论述
①任何一个以纯思维观念的主观本质的自我反映,把各自具有的一定的正确的逻辑程序,具有的一定的承受能力,赋予其精神实体的认知能力,自我反映的能力会影响到主观本质的认识。这就是主观本质的自我反映,一旦承受性、精神实体成就之后,则精神实体更能反映现象世界。
②对事物现象反映——无论是客观现象还是对主观现象的反映,都带有识见上的偏差,意识形态偏歪,概念认知上的差异。因此,对一件事物的反映和判决,只有符合于事实,才是接近于真理的。因为有人类的意识形态的差异,认识上的偏见,概念判断上的不同而发生的差异,往往导致认知的结论真假难辨。所以要分辨出真假,分辨出真理,那就是一种光明,这束光明就是判决的能力。
(三)事物内在和外在反映
事物在人类的认知上,以连续不断的逻辑程序和规律性来反映,人类多次的反映同一件事情,都可以发生差异性的形态,不断地一次又一次以差异的形态反映,例如,他年轻的时候对某件事情是一种看法;当他长大以后对同样的事情,他的看法就会变化和不同;老了以后,对同样的这件事情又会是不同的看法。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内在反映的规律都是通过世间,通过年龄的增长,通过对这件事情反复验证以后,都会发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反映。
承受性的统一形态的本质观念在反映“同一”的承受性,反映第一物质,认知论把存在化为具有属性的第一物质。一切都以规定了的概念、判断统统归返在认知论的意识形态的内在体系中,都接受自己内在的自我反映的观念。中介意识在对象的反映中能重新获得异态的不同的承受性,客观事物就接受了意识形态对象的反映观念。所以永恒的反映之门,为客观事物一直开放,使人类不断地重新认知下去,不断从相对的真理,达到绝对的真理。
意识对象的反映观念,使一切客观事物的反映出现了观念形态全部转为意识对象,意识对象反映观念,存在反映和现象反映都成了意识形态的反映。“调养的主啊!求你使我增加知识吧!”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必然性,被反映的客体是追求认知的“自我”。自我是自我反映的“主观真理”,反映主观概念和德性,无止境的反映是客观事物和主观本质正确反映的起点。
人类在不断的接近相对真理,但是人类的认知的思路什么时候才会到达终点呢?人类在知识方面一直在追求,因为人的生命不过百年,但宇宙世界的年龄则是以百亿千亿年来计,所以在万物长存的汪洋之中,人们的思想、知识、直观的能力,都是从原来的这道门进去,最后还是从此门出来,就是初从此门来,终从此门进。所以人们在不断的验证中,在不断的循环中,他的概念运动的大门一直是开放着的,而且不断地趋向于正确,归结于真理同一的汪洋之中。事物返回源头开端的概念时,主观本质的完美的认识是无止境的。人类的见识只是直观的认识,当人类的识见直观了它的差异性时,终极又成为了新的开端,所以人类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这是伊斯兰教论理学对追求真理无止境的一个论断。
而且人类的认识经过验证,一次比一次接近于相对真理,最后可以接近绝对真理。中介的作用是引领的效果,要超越于物质规律,物质特性,要揭开物质的幔帐,私欲的幔帐,自我的幔帐,他就必须有一个中介,就是引领的中介。人们在寻求中才能得到更高的境界,瞬间的直观才能从幻象变为真相,不单看到以前的,而且还看到后来的,不单看到正确的,还看到错误的,不单看到差异性,还看到完美性。因此,他的反映永无重复,每次都在理想的寻求中提高,最后达到认识绝对真理,就是应当存在的,本来就存在的,这样就真正的达到了对真理的认识。
因此,人类不断接近相对真理的思路,不知什么时候才会到达终点?在知识古泉的大浪中,在万古常存的汪洋中,事物返回源头开端的概念时,主观本质的完美是无止境的。人类的识见只有直观了它的差异时,终极又成为了开端。被阻止在人类自身有限的境界,永居而不能超越。人类的行为就消失在主观本质中,在最理想的寻求中为获得更高的境界,使瞬间的直观表述幻影,每次观看只是差异之完美,反映永无重复,都在理想的寻求中。
发表于 2017-10-15 08: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最初认为生病的原因是风、湿、寒、暑、燥、热所引起的。人们都认为这就是客观真理,而其他原因引起了疾病,他就认为是不可能,是不存在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它本来就存在,但是在人们静止的思维概念中,就认为这是虚无,是不存在的。当人类发明了显微镜以后,就发现,细菌也可以引起疾病,于是人们就认为是细菌引起了疾病。谁说是细菌引起了疾病,他就认为是对的,要是谁说不是细菌引起的疾病,他就认为是错的。

发表于 2017-10-15 18: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7-10-15 19: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名鸟儿自由飞 发表于 2017-10-15 08:54
人类最初认为生病的原因是风、湿、寒、暑、燥、热所引起的。人们都认为这就是客观真理,而其他原因引起了疾 ...

导师举得例子都是易懂的,南来北往的人听了都能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8 18: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